翟学伟,男,1960年11月生于南京,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职博士,2002年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中国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会委员。国家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曾担任2009年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首席专家,现担任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儒家伦理的社会化路径”首席专家。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心理及行为方面的理论建构,包括关系网络、家庭与家族、权力与权威、社会流动与信任、价值观、社会与组织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新加坡2000年版);三联生活书店2017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给研究生、本科生及国际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社会的微观研究、中国人社会行为分析、如何理解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等课程。曾在校内外给政府、企业、学生等开设过学术讲座多次,反响热烈。1994年至1996年曾任南京大学辩论队的执行教练和顾问团成员,直接指导南京大学辩论队,获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江苏大学生辩论赛、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冠军。
科研成果
A、个人著作:
1.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三联书店2017年版。列入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2. 《中国人的日常呈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丛书)
3.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面子、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8.《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简体字版,22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繁体字版,22万字,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0年版。
10.《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30万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11.《面子?人情?关系网》, 20万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B、主编及参编著作:
1.《我国社会信用:理论、实证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版
2.《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我们信谁——关于信任模式与机制的社会学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版
4.《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取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5.《华人本土心理学与华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6.《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2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8.《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1年版。
9.《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10.《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蜕变中的中国家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12.《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女性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劳动社会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16.《社会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C、主要学术论文:
1.“人如何被预设:从关系取向对话西方”《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5期。
2“试论本土性研究的正当性与可行性”,《管理学报》,2017年,第5期。
3.“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比较研”,《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8期全文转载。
4.“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社会》,2016年,第5期。
5.“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1期。
6.“朋友有信”与现代社会信任,光明日报理论版,2016年7月20日14版
7.“信用危机的社会性根源”《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第1期
8.“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9.“信任的本质与文化”,《社会》,2014年第1期。
10.“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的心理学传统”,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2014年,第41期
11.“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开放时代》,2014年第4期。
12.“也谈儒家文化与信任的关系——与《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文的商榷”,《社会科学》, 2013年,第6期
13.“脸面运作与权力中心意识——官本位社会的心理机制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3期。
14.“乡土中国的变迁——也说‘无主体的熟人社会’”,光明日报理论版,2011年9月20日11版
15.“诚信、信任和信用: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演进“,《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16.“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开放时代》,2011年,第6期
17.“关系与权力:从共同体到国家之路”,《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8.“中国人的大公平观及其社会运作模式”,《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
19.“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 ,第3期。
20.“从社会资本向关系的转化”,《开放时代》,2009,第6期
21.“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
22.“本土的人际传播研究:关系的视角与理论方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3期。
23.“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24.“信任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5.“社会心理学30年”,《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26.“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7.“社会学的转向”,《社会》,2007年,第3期;
28.“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9.“社会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社会理论论丛》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创刊号;
31.“一场游戏,一场梦”,山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
32.“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3.“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34.“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35.“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批判、反省与出路”,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第1期
36.“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7.“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8.“评华人心理学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号。
39.“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40.“儒家的社会建构:社会理论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
41.“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 第4期。
42.“中国人的社会行动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43.“由公及私:中国组织资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44.“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95~1998》,专稿。
45.“中国‘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46.“从油画人体展说开去”, 北京:《东方》, 1996年, 第5期。
47.“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6年, 第3期。
48.“《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2期。
49.“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江海学刊》, 1996年, 第5期。
50.“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总第13卷)。
51.“中国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5年, 6月号, 总第32期。
52.“中国人‘窝里斗’吗? ”, 北京:《东方》, 1995年, 第6期。
53.“中国人的脸面观——一种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专稿。
54.“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北京:《东方》, 1994年, 第6期。
55.“中国人在社会行为上是什么取向? ”,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56.“中国人的脸面观: 有关其向度及其假设”,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总第2期 (1994)。
57.“‘泥’与‘沙’——为中国‘国民性’之症结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4年, 4月号, 总第22期。
58.“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3年, 第4期。
59.“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60.“东方天书新探——将军崖岩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61.“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双重取向——‘内聚’与‘内耗’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2年, 第3期。
62.“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1年, 第2期。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
2013年8月,参加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北京)
2011年9月,参加第七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台湾),
2011年8月,参加第九届亚洲社会心理学大会(昆明)
2010年5月,参加香港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小型中日学术研讨会(香港)
2010年3月,应邀前往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讲演
2009年3月,长江三角洲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与关系研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2007年4月,中国研究的跨学科探讨 剑桥大学
2006年8月,中国社会学年会 太原
2006年5月,中国社会心理学年会 黄山
2005年6月,中国社会学会年会 合肥
2004年8月,随国家教育部与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主办的中美教育交流代表团访问美国
2000年1月至4月,进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
2000年12月,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央研究院
1999年8月,The 3RD Conference of AASP 台湾中央研究院
1998年5月至6月,讲学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1997年11月,第二届国际华人心理学家大会 香港中文大学
1997年6月,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北京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儒家伦理的社会化路径(16ZDA107)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016年 首席专家 80万。
2.主持南京大学文科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文科“双创”团队2016年
3.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09&ZD055)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2009/2012 首席专家 60万
4.中国社会信任的模式及其机制的研究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 2011/2014 子课题负责人 翟学伟
5.国外社会建设理论评述 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子课题负责人 2006/2009 翟学伟
6.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认同 国家985项目子课题之分课题负责人 2006/2009 翟学伟
7.建构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向:视角、方法与模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4/2005翟学伟
8.社会流动与人际信任 福特基金会 1999/2002 翟学伟
9.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各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研究 国家教委的重点课题 1998/2000 翟学伟
10.儒家的社会建构 台湾中流文教基金 1999 翟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