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在社会学院合美堂举办,会议为期两天,与会嘉宾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来自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元学科的学者们带来精彩的学术演讲,引发热烈的探讨,并对“中国研究”的主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会议的开幕式在1日上午如期拉开帷幕,由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晓虹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授致辞,向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的学者表示衷心的欢迎,也向支持关心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真挚的感谢,杨忠教授说道:“此次会议必将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促进历史社会学分支的持续深入。……。过去与将来,东方与西方,和谐与激荡,时代呼唤有鲜活历史生命和独特精神的、有魂的社会学,更多激发社会学研究的想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韩国首尔大学荣誉教授、山东大学一级教授金光亿以及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乐天也代表与会嘉宾发言。金光亿教授从西方社会学的起源谈起,认为不同于传统定量的社会学方法论,历史记忆是分析、解释现代社会重要的方法论。张乐天教授从自身经历谈起,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他对历史社会学兴趣高涨,他认为在诸多的历史资料中他看到了鲜活、复杂的中国,在这个快速数字化的时代,扎根于本土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在简短却不失隆重的开幕式过后,会议进入正式的主题讲演环节,该环节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四位学者进行主题讲演,并由两位学者进行评议讨论。第一部分的主题讲演由来自武汉大学的贺雪峰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的应星教授、复旦大学的金光耀教授、南京大学的闵学勤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的金一虹教授分别进行讲演。应星教授就历史视角与社会学新视野的拓展进行探讨,他认为历史社会学选择的问题是有理论意涵的,选择什么事件和如何讲是有理论关怀的,要用历史视角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既需要韦伯意义上的“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的精神,又需要福柯意义上的“谱系学”精神。金光耀教授从事知青史料的收集与研究已有三年时间,他分享了在知青史研究历程中的感悟,当知青的日记、信件等社会生活资料展现在面前时,我们关注的是生活细节而非宏大叙事,更加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推动知青研究。闵学勤教授从《吕氏乡约》与当代基层自治的可能出发展开讲演,他认为从社区出发试行类似“吕氏”一样针对公共生活的民约民规,从线上公约作为切入点,是乡规民约嵌入下基层自治的一种可能,能够实现对历史的回望和关照。金一虹教授从一个村落在改良与革命交替冲击下的性别分工体系和性别制度变化看农村社会变迁,她认为中国农村妇女所经历的路径是复杂多样的,并试图探索其间的断裂与延续。来自武汉大学的桂华教授对上述演讲进行评议,他感叹到历史作为一个社会事实的研究对象,历史社会学不应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社会学本身。南京大学的邓燕华教授同样肯定了上述演讲者的研究内容,并强调现在的社会学研究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在社会学里面呼唤历史视角具有必要性。
主题讲演进入第二部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刘林平教授主持该环节。主题讲演首先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金大陆研究员开始,他认为知青的社会生活史,如婚姻、工伤、工分、通信是更加基础、本质的板块,更能解决历史学和社会学的问题,历史学强调合围性资料的解读和应用,深入准确的叙述和有见解的解释。广州大学的谢治菊教授分享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乡村振兴路径——基于塘基经验的分析,诱致性制度包括政府因素和社会因素,基于该理论探讨了塘约村的脱贫转变历程。南京大学的陆远博士以变迁时代和历史场域中的中国社会学为题展开讲演,认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困境在于专业化与边缘化、学科背景与民族国家、科学主义及其多歧性等方面,社会学受到思想改造、院系调整等因素印象历经坎坷。邓燕华教授探讨了技术治官下的剩余信息生产权博弈,她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例分析了技术治官的主要特征。在这一部分的讲演尾声,南京大学的杨德睿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孟庆延教授进行评议,杨德睿教授认为虽然四篇讲演主题相距较大,但是共通点在于:危机-应对危机-国家控制权逐渐增长,这也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孟庆延副教授认为,从四位讲演者的分享中可以思考现代性的核心,即前现代进入现代社会,科层制在各个领域上所衍生出的各种问题。
1日下午,会议进行到第三阶段,周晓虹教授主持本场讲演。讲演由孟庆延教授开始,他以阶级问题为中心、从历时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了革命动力机制的衍生,并解释了富农问题的多重逻辑。来自浙江大学的钱力成副教授探讨了中国记忆研究作为一种知识领域在西方的发展情况,他认为记忆研究与社会学界的文化转向、历史转向也息息相关,与第三波历史社会学相契合。南京大学的杨渝东副教授根据两份口述史分析了宗族重建的不同命运,他认为用西方理论诠释没有本土性的冲击力的展示,宗教重建中忽视了个人及其能动性。南京大学的陈云松教授从大数据透视历史与社会,他分为大数据折射社会心态、大数据记录行为痕迹、大数据重现历史轨迹、大数据呈现网络空间四方面展开。对于这一部分讲演的评论,金一虹教授认为过去不存在阶级,阶级是被建构起来的概念,形成于政治斗争。上海大学的纪莺莺副教授点评道,历史研究,有助于形成概念,做出启示性的研究;记忆研究和政治研究的思路相似,边界问题是很大挑战;比较个案很有趣,对个人生命史的展现是对生命历程的凝聚;大数据的新型方法更要考虑背后的意义。会议的特别探讨环节由应星教授主持,由周晓虹教授对中国研究的课题设想进行主题汇报,他认为本次研究旨在梳理社会学理论和分析社会现实两翼;拟全面述说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流派,同时积极做出本土回应。与会嘉宾就自己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纷纷提出意见建议,讨论空前热烈。
12月2日,会议进入到第四部分的主题讲演,由南京大学的翟学伟教授主持。讲演首先由浙江大学赵鼎新教授开始,中国社会学在发展之初问题在于路径依赖,如分层、网络等,中国的社会学议题和西方相比较弱,但这两年逐渐成为显学,而历史社会学的核心在于它的方法论,所追求的是一种结构叙事和时间叙事的结合。南京大学的周海燕教授以读报小组为例探讨了党报的集体意义生产与社会实践,关注集体读报活动如何促使人们生产和分享意义,这种话语实现如何转化为其他社会实践。南京大学的刘林平教授思考了市场转型理论的局限于反思,他认为中国转型的影响因素,要着重从海外与国际环境的偶然性、渐进改革方式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来自复旦大学的周怡教授分享了有关华西村的跟踪调查,并从村国同构,村际合作和村内凝聚三个方面探讨了转型中的命运共同体,她认为华西村的未来在于经济结构转轨升级、村际关系、代际变化等。本场评议首先由翟学伟教授开始,他认为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必然于遇到上述种种问题,历史本身的真实性变得模糊后,社会学反而会寻找到所需的结构在何。成伯清教授评议道,社会学中国化有很多不同的路径,中国本身有独特的解说路径、或对西方理论的一种应用,应该多方融合开拓出新的局面。
简短的中场休息后,会议迎来第五阶段的主题讲演,周怡教授主持开场。在本场讲演中,复旦大学的张乐天教授分享了自己收集庞大数量的社会生活资料的经历,其中仅50万封的书信是他最为珍藏的,这些宝贵的资料在微观上能呈现当代中国人工作、生活细节,中观上对中国社会做出概括、提炼中层理论,宏观上更好的理解中国社会。南京大学的孙江教授认为,当前假历史不断泛滥,怎样回到最初的原点,不可忘却希罗多德,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可以分为青梅竹马时代、婚外恋时代和婚内恋时代。成伯清教授从心性、人伦和秩序探寻了中国社会学之道, 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学终将和“道”建立关联,并区别于传统和西方。在这一环节的尾声,金光耀教授作为一位历史学家评议道,历史学可以向社会学不断借鉴并反思,社会学也提醒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观察,但是也不能一味跟随社会学,应当保留历史学原本的特征,呼唤主体。闵学勤教授认为,闵学勤:上述研究让我们看到对话的意义,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对话、主体和结构的对话,意义也是永恒的,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回溯和缅怀,哪怕孤独一人,也是在和整个世界对话,全部文明的对话。李里峰教授反思到,大多数历史观照是到历史中去观照,而不是用历史学的方法去观照,因此历史学和社会学应当对等对话,去除本位和傲慢。
在紧凑的会议日程中,会议于2日中午总结与闭幕,在闭幕式中,赵鼎新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对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并赞同加强比较和有意义的批判,建议从经验层面带着具体的问题意识而非抽象概念来描述历史过程,鼓励年轻一代作深入的经验研究,加强本体认识论层面的讨论。南京大学社科处王瑞副处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示南京大学将重点支持周晓虹的项目开展。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也代表学院全力支持周老师的计划创意,也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互相支持合作,包括资料共享的合作、跨学科的合作等,并对合作前景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