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常江潇
编辑 | 陆远
2021年7月5日,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在复旦大学社会生活资料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部的支持下组成联合课题组,正式启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口述史的调查研究工作。联合课题组的成员由来自上述四所机构及南开大学、江苏省社科院、澳门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的30余位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他们将在未来一周内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各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个人生命史的深度访谈。
作为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系列的最新研究项目,本次调研也标志着研究院正式开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发展和腾飞奥秘的研究新征程。
研究团队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参观留影
义乌商业历史悠久,据义乌市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农民于农闲时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土产红糖熬制的糖饼走村串巷,上门换取鸡、鸭、鹅毛等,以取微利”、“至乾隆后期,义乌糖担逾万副。”几百年来,义乌糖担薪火相传,从未间断。1978年,义乌稠城、廿三里两镇的农民自发形成马路集市,部分货郎担转向地摊经营,向外出货郎、当地与外地集市个体户提供小商品批发,并逐步形成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廿三里市场被称为义乌市场的发祥地。
1982年,义乌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率先开放城乡市场,拉开了市场建设的序幕。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率先开放商品市场,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中心,商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促进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推进小商品贸易制造和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抒写了浓墨重彩的商业传奇。从马路市场到国家战略,几代义乌商城人在争议和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危机中发掘商机,在改革创新中扩展新的空间,为义乌成为世界的“小商品之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义乌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征程。
研究团队参观学习义乌小商品市场历史展览
本次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口述史访谈,主题将集中于个人生命史,流动经历与城市体验,经商经验与角色转变,亲缘、社会关系和交易网络,政府部门的决策与职能定位,挑战应对与未来展望,小商品城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小商品城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危机与转折,以及义乌市场国际化的发展阶段、海外市场拓展和国际交往经验等,并拟同时对外商集中的鸡鸣山社区进行口述史研究。
参观学习后,研究团队讨论被访者个案情况及工作安排
张乐天教授为研究团队成员分享义乌研究经验
董明教授为研究团队成员分享义乌研究经验
周晓虹教授访谈五金商行老板
2018年10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将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申报的“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项目正式列入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与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两项研究计划。
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计划,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十家(群)在新中国70年工业建设中彪炳青史的各类企业,其中包括毛泽东时代五家(群)大型国有企业,邓小平时代五家(群)不同所有制企业。
2019年1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完成了古都洛阳的两家国有大型企业——第一拖拉机厂和洛阳矿山机械厂——的口述访谈,整理出50万字的《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想象——第一拖拉机厂口述实录(1953-2019)》和40万字的《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成——洛阳矿山机械厂口述实录(1953-2019)》。
2019年7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与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合作,完成了包括贵阳、安顺、遵义、六盘水、都匀和凯里在内的贵州省的分属011、061和083三大基地的十几个三线建设企业160余位亲历者的口述实录,整理出80万字的《战备时代的工业建设——贵州“三线建设”企业口述实录(1964-2019)》(上下卷)。
2020年10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与吉林大学社会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合作,前往两个大名鼎鼎的大型国有企业——鞍山钢铁公司和大庆油田,对共计220余位亲历者进行了口述史访谈,《为工业中国而斗争——鞍山钢铁公司口述实录(1948-2020)》(上下卷)和《锻造“大庆精神”——大庆油田口述实录(1960-2020)》(上下卷)正在整理之中。至此,完成了对毛泽东时代五家(群)有代表性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
2021年起,以本次义乌调研为标志,研究院正式开启对邓小平时代崛起的、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五家(群)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口述史研究,从而开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发展和腾飞奥秘的研究新征程。